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建设 > 科研团队

中国农业大学水产品精深加工教授工作站

2024-12-17 00:00   来源:   字号:默认 超大

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支持和指导下,为深化科研攻关合作,提升我区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共建中国农业大学水产品精深加工教授工作站,为广西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水产品加工团队以博士生导师罗永康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水产品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理论研究,蛋白肽的高效制备与功能结构解析,水产品的贮藏保鲜与品质控制技术研究,水产品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等工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农业农村部及相关省市科研项目40多项,完成了50多项企业合作项目;有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中,主持《淡水鱼品质精准控制与绿色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202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产业化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6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160余名。实验室先后有3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获得了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资格,分别去康奈尔大学、加州戴维斯分校、阿尔伯塔大学、哥本哈根大学、东京大学、赫尔辛基大学、瓦格宁根大学、格罗宁根大学、都柏林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巴黎高师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

一、罗永康教授简介

罗永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爱思唯尔(20222021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食品科学工程),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Mendeley Data,食品科学领域,20212022);现为中国水产品流通加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水产品加工贮藏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中国水产学会《鱼类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Food Microbiology》、《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等期刊编委。团队在水产品贮藏过程品质劣变机制、微生物菌群结构、品质变化规律、品质预测技术、品质评价方法、鱼肉肌原纤维蛋白功能特性、生物活性肽的制备与功能评价方面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建立了较完善的鱼肉贮藏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生物胺、ATP关联物和风味物质的测定和分析方法,建立了蛋白质降 解过程中一些关联酶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利用Arrhenius方程、人工神经网络等 数学模型,构建了生鲜鱼类贮运过程中各品质指标的预测技术的方法。系统评价了草鱼等水产品贮藏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及引起品质劣变的主要腐败菌及内在关系和机制。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Food Microbi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Food Chemistry, Food Control,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400 多篇。

二、总体目标

   针对广西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落后、流通贮藏损失大,加工过程中有害物控制效果不好、高品质产品种类少等产业共性技术痛点,通过研究水产品精深加工的风味形成机制与高品质加工技术、高温加工过程中有害物生成机制与消减技术、鲜度损失机制与非热控制技术、原料腐损生物学机制与绿色保鲜技术、抗冻剂新型提取技术与产品开发及等科技攻关,打造广西水产品精深加工创新平台1个;建立水产品加工新技术15个,开发预制菜新产品8个;申请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20篇。突破水产品精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助推广西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年度目标

年度

年度目标

2024

研究水产品精深加工风味形成机制与高品质加工技术。建立新技术3个,预制菜新产品8个,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4篇。

2025

研究高温加工过程中有害物生成机制与消减技术。建立新技术3个,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4篇。

2026

研究鲜度损失机制与非热控制技术。建立新技术3个,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4篇。

2027

研究抗冻剂新型提取技术与产品开发等科技攻关。建立新技术3个,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4篇。

2028

研究腐损生物学机制与绿色保鲜技术。建立新技术3个,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