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建设 > 科研团队

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团队简介

2024-11-22 00:00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字号:默认 超大

我院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团队是广西首个院所建立的水产品加工保鲜与流通贮藏研究团队。从事加工相关科研人员14人,在职在编5人,科研助理5名,正在指导的硕士研究生4人;高职称2人,研究生导师1名,博士(含在读)2人,柳州市“双百创新人才工程”柔性人才专家1名,广西食品科学工程与管理决策咨询团队首席专家1人。团队依托单位农业部中国(广西)—东盟水产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建成自治区优势特色水产品加工贮藏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水产品精深加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华中农业大学-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育基地、广西食品科学工程与管理决策咨询团队(广西科协)、广西水产预制菜加工技术创新平台(广西农业农村厅渔业油补项目支持建设)。并与全州县政府联合共建禾花鱼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地点全州,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产业园项目支持),总投资1200万元,包括科研大楼4层,中试车间1个。与钦州市科技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水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研发专家工作室。与柳州市柳南区农业农村局建立田螺新型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加强与企业合作,与北海市强宇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北海市万景渔业有限公司等8家北海市、南宁市企业共建了水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平台。

3年来,团队获得国家基金2项(面上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西重点研发项目9项、市厅级项目3项、横向课题3项。参与获得科技成果奖励累计3项,其中,获得省部级奖1项,市厅级奖项2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45篇(SCI论文32篇,一区论文11篇),授权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4项,制定团体及企业标准4项。研发保鲜材料8个、新加工技术11项、保鲜剂生产设备1套,开发水产加工产品22个。团队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工作,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苏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四所、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交流渠道。

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1MeIQx减控方面:构建了MeIQx生成稳态模拟体系,建立了抑制MeIQx的微观-谱学表征技术体系,研制出绿色安全的新型保鲜剂紫外辐照诱导没食子酸(UVC-GA),创建了辐照动力学模型并阐明了其抑制MeIQx的机制,基于小鼠肠道菌群模型揭示了UVC-GA对特定肠道有益菌群具有积极调控作用,同时发明了配套智能化制备设备。

2)品质调控方面:建立了水产品氧化控制技术,发明了用于鱼肉保鲜的保鲜膜液及其制备方法,研发了鱼肉加工用腥味降解方法及装置,研制了系列水产预制菜产品,开发了智能化物流运输监控系统,开发出鱼肉加工用腥味降解方法及装置,研制出系列水产预制菜产品,发明了智能化物流运输监控系统。

3)副产物高值化方面:阐明了罗非鱼糜增弹机制及调控技术,研发出罗非鱼饼、罗非鱼丸、罗非鱼滑等产品6个;创建了超声联合乙酸酥化鱼骨技术并阐明酥骨机制,建立了罗非鱼皮水发技术、增脆技术、酶法脱腥技术,创制了鱼皮风味食品的新型栅栏因子保鲜技术,发明了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技术,开发出了12种副产物高值化产品。

4)产生物胺菌方面:国际上首次发现了沙门氏腐败菌生成酪胺的机制,开发出重要致病菌沙门氏菌DNA指纹图谱检测技术,建立了活菌总数的电子鼻光谱检测技术,构建了李斯特菌致病菌的风险评估方法建立生物胺的UHPLC-MS综合检测技术,创建了肉质抗氧化光谱表征技术;开发出针对腐败菌的光动力保鲜技术,发明了抑制生物胺形成的没食子酸缓释剂,研制出壳聚糖-茶多酚保鲜剂制备、保鲜储存盒、鲜度保持储存装置等系列保鲜储存装置。

5)鱼皮明胶方面:国内外首次开发了鱼皮明胶的盐法制备技术,阐明了鱼皮明胶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性,解析了其对鱼糜的增弹机制及抑制生物胺作用规律,揭示了明胶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了其对鱼糜抗冻作用的构效作用;采用高压微射流均质法制备了纳米鱼皮明胶,评价了其在水溶液体系中的稳定性和扩散性,构建了纳米鱼皮明胶吸附包埋MeIQx的表征微观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