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研发团队
我院淡水养殖研发始于1960年,是传承最久的研发方向之一。
1960年代设置养殖研究室,主要开展家鱼人工繁殖、鱼苗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生产试验等研究工作。家鱼人工繁殖方面先后取得了鲢、鳙、鲩、鲮、武昌鱼等人工繁殖成功,编著了《家鱼人工繁殖》专著。鱼苗鱼种培育方面,主要开展了鱼苗鱼种生物学、苗种培育、鱼苗鱼种运输和病害防治等研究,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编著了《鱼苗鱼种培育》专著。成鱼养殖方面,主要开展池塘养殖高产试验,并取得相应成果。
1980年代与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合作开展了世界第一尾克隆鱼—鲤鲫移核鱼研究。先后完成胡子鲶、三角鲤、斑鱯、黄沙鳖、广西拟水龟、大刺鳅等本地特色品种的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研发,丁鱥、长臀鮠、银鱼、巴西鲷、福瑞鲤、大鳞副泥鳅、克氏原螯虾引进与产业化开发,种草养鱼、庭院小水体高效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养殖模式构建。本研究方向与养殖生产结合紧密,在推动淡水养殖产业发展、科技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十年来,淡水养殖学科主要进行广西特色龟鳖类产业化开发、克氏原螯虾繁育及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研究、大鳞副泥鳅苗种繁育技术研究、广西土著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复育。2017年以来科室研发重点为克氏原螯虾繁育及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研究与产业化开发,承担了广西科技创新驱动专项《克氏原螯虾优质苗种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种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大鳞副泥鳅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课题25项。建立了广西土著鱼类资源库,掌握了克氏原螯虾、大鳞副泥鳅、黄沙鳖等品种的苗种繁育关键技术,开发了克氏原螯虾稻田浅围沟养殖模式和龟鳖类庭院小水体高效养殖模式等适宜广西地区的生态养殖模式。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10件,出版专著5部,制定广西地方标准4项。
团队共有研发人员11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博士1人,硕士2人。
融水苗山金边鲤
红螯螯虾
大鳞副泥鳅
克氏原螯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