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中国(广西)-东盟水产种质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简介
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申报的“农业农村部中国(广西)-东盟水产种质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于2022年8月获得农业农村部批复建设(农科办〔2022〕23号),2022年12月与农业农村部签订了任务书。 实验室的建设按照“部省共建,以省为主”的原则,形成合力。农业农村部支持实验室参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工作。地方部门在基本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实验室依托单位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保障实验室正常运行。
实验室依托单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实验室主任是罗永巨院长(博士/二级研究员),固定人员有30人,其中,正高职称16人,副高职称11人,中级职称3人; 博士11人,硕士10人,学士9人;专业涵盖遗传育种、苗种繁育、健康养殖、病害防控和水产品加工等;平均年龄45.1岁。学术委员会由15人组成,刘少军院士担任主任;陈松林院士担任副主任;罗永巨二级研究员担任副主任;由徐跑(二级研究员)、杨弘(二级研究员)、王成辉(二级教授)、 张永安(二级教授)、王桂芹(二级教授)、高瑞昌(教授)、章跃陵(二级教授)、郁二蒙(研究员)、许尤厚(教授)、潘英(教授)、 江林源(正高级农艺师)和林勇(研究员)担任委员。实验室建设期限是2023年1月至2027年12月。
实验室总体目标是从以下六方面开展:(一)产学研合作研究:主要围绕中国(广西)-东盟水产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保护、水产良种选育与扩繁、种质综合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1. 水产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保护:在收集广西、引进东盟等水产种质资源基础上,开展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挖掘与利用,建立活体、细胞、基因等种质资源保存技术,保障水产种业振兴的种质资源基础。2. 良种选育与扩繁:围绕广西主导特色水产养殖品种和东盟引进品种,培育优良新品种(系);开展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建立标准化苗种培育生产流程和扩繁技术,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在广西和东盟宜养地区开展应用示范。3. 种质综合开发与利用:开展绿色养殖、病害防控和水产品加工等技术研究,建立高效生态养殖新模式,创新病害综合防控、养殖尾水处理和水产品加工等关键技术,提升水产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4. 研究平台建设:整合优化现有实验室、良种场、试验站、研发基地等科研条件,建设中国-东盟海洋水产种业示范园、广西-东盟农渔业优良品种试验站、水生动物隔离检疫场等研发平台,打造一流的中国(广西)-东盟水产种质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二)开放共享:联合国内高水平科研院所及大学等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聚集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依托本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建立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流动人员管理办法、仪器设备使用及共享管理规则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等制度,提高实验室的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三)成果转化:充分发挥部、省双重管理优势,加强与中央、地方科研单位及企业的协同创新,推动实验室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将培育和研发的水产新品种(系)、新模式、新技术向市场推广应用,每年争取转化科技成果2项以上。(四)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建设等方式,培养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3人,引进或培养高层次人才3人,职称晋升20人、培养研究生15人,培训农技人员800人(次),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水产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科研团队。(五)学术交流:加强国内外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等来实验室讲学和合作研究,鼓励实验室人员到国内外实验室和高校开展合作研究。开展学术交流10次以上,组织学术会议5次。(六)运行机制: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实验室成立学术委员会,实行主任负责制,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评价和财务管理等制度。凝聚一批高水平专家与学者,取得若干重要成果,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
实验室拟解决的重大产业需求是:(一)中国-东盟水产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保护 ;(二)中国-东盟优势特色水产良种选育与扩繁 ;(三)中国-东盟优势特色水产种质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通过开展三方面的研究达到以下的研究成果。累计建立新技术12项,申请专利11件,发表论文20篇,出版著作2部,申请软件著作权5项。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在广西和东盟宜养地区开展应用示范。累计培育新品种(系)4个,申报国审新品种2个,建立新技术3项,申请专利10项,发表论文22篇,完成科技成果转化4项。建立新模式、新技术21项,申请专利25项,发表论文29篇,新产品10个。